国家能源局于 11 月 20日发布了 2021 年 1-10 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数据显示,截至 10 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 23.0 亿千瓦,同比增长 9.0%。其中,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容量达到了 10.02 亿千瓦,比 2015 年底实现翻番,水/风/太阳能/生物质发电四项指标,均为世界**。
可再生能源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 43.5%。比 2015 年底提高 10.2 个百分点。具体装机容量如下:
水电:3.85 亿千瓦
风电:2.99 亿千瓦
太阳能发电:2.82 亿千瓦
生物质发电:3534 万千瓦
2021 年 10 月全社会用电量
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表示:中国将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目前中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体系。水电领域具备全球**的百万千瓦水轮机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特高坝和大型地下洞室设计施工能力世界领先。
低风速风电技术位居世界前列,国内风电装机90%以上采用国产风机,10兆瓦海上风机开始试验运行。
光伏发电技术快速迭代,多次刷新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光伏产业占据全球主导地位,光伏组件全球排名前十的企业中我国占据7家。
全产业链集成制造有力推动风电、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近10年来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单位千瓦平均造价分别下降30%和75%左右,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
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达到6.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替代煤炭近10亿吨,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约达17.9亿吨、86.4万吨与79.8万吨,为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坚强保障。
同时,我国积极推进城乡有机废弃物等生物质能清洁利用,促进人居环境改善;积极探索沙漠治理、光伏发电、种养殖相结合的光伏治沙模式,推动光伏开发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实现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相得益彰。
在推进无电地区电网延伸的同时,我国积极实施可再生能源独立供电工程,累计让上百万无电群众用上绿色电力,圆满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2012年以来,贫困地区累计开工建设大型水电站31座、6478万千瓦,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移民脱贫致富做出贡献。创新实施光伏扶贫工程,累计建成2636万千瓦光伏扶贫电站,惠及近6万个贫困村、415万户贫困户、每年产生发电收益180亿元,相应安置公益岗位125万个。
光伏扶贫已成为我国产业扶贫的精品工程和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
日前,国际可再生能源署与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发布的《2021年可再生能源就业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就业人数达到1200万,较2019年的1150万人微增。其中,中国可再生能源就业人数约468万人,占全球可再生能源就业人数的39%,领跑世界。
水电业务遍及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光伏产业为全球市场供应了超过70%的组件。
可再生能源在中国市场的广泛应用,有力促进和加快了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进一步推动了世界各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加速了全球能源绿色转型进程。
近年来,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额呈现持续增长态势,积极帮助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先进绿色能源技术,为高质量共建绿色“一带一路”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2015年,中巴确定了以中巴经济走廊为中心,以瓜达尔港、能源、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合作为重点的“1+4”合作布局。如今,随着中企参与的中巴经济走廊光伏发电、风电和水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一一建成并网发电,巴基斯坦百姓已经过上了很少停电的日子。
中广核在法国投资的大容量漂浮式海上风机、三峡集团投资的德国梅尔海上风电项目等中国企业投资项目,已助力欧盟实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消费20%的目标,中欧企业还在非洲等第三方市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清洁能源合作。
我国太阳能、风能和水资源富饶,但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长期存在资源错配问题。我国区域间地形和气候条件差异决定,太阳能和风能在西部地区较为丰富,水资源储备则集中在西南地区。但是,我国东部区域技术条件成熟,太阳能、风能和水资源开发程度大。这要求建立高水平的技术支持能源长途调配,增加资源合理配置。
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相比,虽然在环境效益以及能源储量等方面优势很大,但其却一直解决不了生产成本过高的问题。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并没有达到市场自由竞争水平,目前可再生能源产业还依靠颁布各类法律法规以及补贴政策得到保护。部门应当使用科学合理的补贴手段和与其他政策相结合的规制措施,来确保在缺乏市场竞争力时,可再生能源产业仍能发展良好。
分布式电源并网一直是难点问题。我国一些大型电源分布在人少的区域,消纳能力低,很多电站因为无法并网而导致资源浪费。可再生能源是传统能源**的替代品,而其替代效应正是由于技术不成熟以及配套计划落后等因素,受到大幅削弱,因此许多地区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并未转移到可再生能源电力产品上。为加快可再生能源电力产业发展,亟须加快可再生能源电力配套设施的建设以及制定合理的消纳计划。
学术界、企业界和部门,均认为可再生能源产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基于长期考虑,当前可再生能源电力产业建设规模不能满足将来的市场需求,可再生能源行业还存在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但是,由于市场的恶性竞争,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以及其上游设备制造企业出现利润率低,甚至严重亏损等问题。为了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科学、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化解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短期产能过剩与长期产能不足的矛盾。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当前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维护能源安全等艰巨任务,调整能源结构仍然存在诸多的现实困难和挑战,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坚持系统观念,坚持防范风险,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减污降碳与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有效应对绿色低碳转型可能伴随的风险,确保安全降碳。
「绿 创 碳 和」
深度研究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蓝色标题即可阅读)
聚焦行业前沿
低碳城市巡礼
一图读懂行业
国际双碳局势
6.十二位诺贝尔奖得主:如何实现“碳中和”?
7.碳中和“时代之变”:十位院士们有话说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