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小萨马兰奇在接受记者线上采访时表示,北京冬奥会正在兑现碳中和办赛承诺,许多场馆都采取绿色能源供电,冰场采取新型二氧化碳制冷剂技术,实现碳排放全部中和。
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办奥理念当中,绿色位居首位。
而做好低碳管理工作,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则是贯彻绿色办奥理念的实际行动。
10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张建东介绍,实施可持续性计划、碳中和实施方案,完成延庆和张家口赛区生态修复,实现全部场馆绿色电网全覆盖,在国家速滑馆等4个场馆使用新型二氧化碳制冷剂,北京冬奥会碳排放将全部中和。
负责承担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的鸟巢已于上月提升改造完成,改造内容包括景观照明系统等多个设施,融入众多科技、绿色、智慧元素。通过运行模式控制,鸟巢可以达到30%的节能效果。
鸟巢的改造,是冬奥会实现低碳化的关键举措之一。这场非比寻常的冬奥会,将有史以来**次实现所有场馆都使用可再生能源。
今年3月公布的“十四五”规划中写道,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锚定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冬奥会对于碳中和的承诺,即是向社会传递绿色低碳理念的重要机会
这意味着北京冬奥会要成为人类首个真正实现碳中和的奥运赛事!
早在2019年,北京冬奥会组委会就专门研究制定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冬奥低碳管理方案),来履行好申办冬奥时的承诺,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起到创新示范作用。
冬奥低碳管理方案包含4项低碳目标:低碳能源、低碳场馆、低碳交通和低碳标准,并确定了4大项18小项碳减排措施,4项碳中和措施,以及4项保障措施。
低碳能源、低碳场馆、低碳交通等的实现涉及多个产业,北京冬奥会实现碳中和也能促进多领域进行绿色低碳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是普及碳排放智能化管理方案的良好契机。
建设张北柔性直流电网等低碳能源示范项目,实现奥运史上首次全部场馆被城市绿色电网全覆盖。是北京冬奥会**亮点之一。
冬奥会的各个场馆如鸟巢、水立方等需要电力供应,智能体温计、服务机器人等各种设备同样需要电能来工作。这次北京冬奥会3大赛区25个场馆的电力供应将全部使用清洁能源,这也是奥运史上的首次
北京冬奥电力运行保障指挥平台通过运用数字孪生、知识图谱、智能语音等技术,可实时、全景式监控场馆内电力情况。
该平台共接入国家电网公司北京电力的29个业务系统,涉及绿电、物资、保障等187项指标数据。
此外,国家电网公司北京电力还使用氢能源发电车、电力巡检机器狗、防撞无人机等加强场馆隐患排查等保证电网运行项目的检测。
低碳交通同样是北京冬奥会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之一,在赛区内的交通服务会基本实现清洁能源供应,此外还会推动应用氢燃料车辆。
除了推进使用新能源车辆之外,建设低碳交通体系还包括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应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提高交通燃油效益,降低交通运输过程的碳排放量。
国家体育馆建有数字孪生系统,未来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可动态采集相关设备的运行情况、周边道路人流情况,使数字建筑和城市交通系统联通,基于人工智能形成**的解决方案,改变大型活动时部分市区内场馆周边交通不畅情况,提升附近车辆的交通燃油效益。
除了通过使用智慧交通系统、提供更全更及时的公共交通信息、鼓励更多人低碳出行之外,北京冬奥会还开发出了其他全民参与碳中和的途径。
北京冬奥组委会上线了“低碳冬奥”小程序,利用数字技术记录用户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为轨迹,鼓励和引导公众参与绿色低碳生活。
本届冬奥会所有新建室内场馆全部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既有场馆通过节能改造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
针对雪上场馆的绿建设计问题,创新制定了《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该标准是我国首个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填补了国内、国际相关标准的空白。
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首体短道速滑训练馆、五棵松冰球训练馆等4个冰上场馆在冬奥会历史上首次使用最清洁、最低碳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不仅减少了传统制冷剂对臭氧层的破坏,而且大幅降低制冷系统能耗,与传统制冷方式相比,可实现节能30%以上。
与此同时,采用超低能耗技术建设的“被动房”,也提高了建筑物能效水平。以北京冬奥村综合诊所为例,该诊所建成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1140平方米,通过高效的保温或无热桥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气密性,建筑物综合节能率达到51%。
国家速滑馆、国家游泳中心、主媒体中心、五棵松冰球训练馆等多数场馆均设立了能源管控中心,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对场馆内的水、电、气、热等能耗数据进行实时采集、记录和分析,实现可视化、智慧化的建筑能耗和碳排放监测管理。
此外,各场馆都采取了节水措施,如使用节水器具、优先采用非传统水源。
以“渗、滞、蓄、净、用、排”为核心的“海绵”设计在三个赛区都得到了落实,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此外,北京冬奥会境内接力火炬将全部应用氢燃料,以玉米、薯类及秸秆等可再生资源为原材料生产的可降解餐具,将代替塑料制品为冬奥会提供相关服务。
绿色、低碳、可持续是本届冬奥会的办赛目标之一。这次北京冬奥会既是科技冬奥,也是碳中和冬奥。展现了低碳绿色智慧的奥运场景,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5G、数字孪生等前沿智能科技的助力,为其他企业或者机构推进碳中和提供了参考。
「绿 创 碳 和」
深度研究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蓝色标题即可阅读)
聚焦行业前沿
低碳城市巡礼
一图读懂行业
国际双碳局势
你“在看”我吗?